close
「表演廳如果是精神廁所,以台北市人口數除以現有可用十餘個表演廳,竟然是廿五萬人共用一間精神廁所,東京則是六萬人,光是等上廁所時間就耗掉競爭力。」新象創辦人許博允感慨的說。
台北大型展演場地多集中台北,但即使如此,還是供不應求。曾任兩廳院主任的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說,兩廳院引進音樂劇「歌劇魅影」、「獅子王」引發這麼多爭議,最主要原因就是場地荒,台灣想要發展音樂劇,先決條件就是要解決場地問題,「興建專業的表演廳刻不容緩。」
台北「兩廳院」今年歡度二十歲生日,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、鈴木忠志、極簡音樂家菲利普格拉斯、歌仔戲天王楊麗花、碧娜鮑許舞團等國內外重量級藝術家及團體,陸續登台演出。這樣豐富的精神饗宴,民國一百年以後,有可能不必再集中到台北市展演。為了打造台灣成為「文化國」,預計在未來五年內,中央及地方政府將投資二百四十億元以上經費,在北中南興建大型的國際表演廳,新增至少一萬三千個觀眾席次。這是自七十年代政府推動縣市文化中心興建計畫、台北兩廳院民國八十六年啟用以來,台灣最大規模的表演廳興建熱潮,包括:板橋的大台北新劇院、台中大都會歌劇院、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、台北南港及高雄「流行音樂中心」。
「如果把藝術比喻為人體的荷爾蒙,過去二十年,台灣是嚴重失調。」許博允指出,自從兩廳院啟用以來,除了民間企業投資興建的新舞臺,政府在專業表演場地興建上交了白卷,首善之區的台北況且如此,遑論台北以外的地區。
許博允說,連被我們視為「文化沙漠」的新加坡,這幾年都投入六億美元軟硬體經費建了濱海藝術中心。韓國大首爾地區就有約四十個演出場地;上海這幾年也興建完成東方藝術中心、上海大劇院;北京除現有近三十處表演場所,國家大劇院也已啟用,更不用說走在前端的日本東京,十五年來,光是東京就增建三十多座表演廳,全日本則增建超過四百座,「台灣情何以堪。」
不過,也有表演團體質疑,大興土木之後,中南部有沒有足夠的管理人才和藝文人口?文建會主委翁金珠強調,衛武營、台中大都會歌劇院,二十年前就該興建,台灣的表演廳真的太少,不能因為中南部觀眾人口、藝術人才還未培養完成,就認為中南部不需要建國際級表演廳,她相信,台灣的藝文環境會隨著這些表演廳落成啟用後有所改觀。
全站熱搜